李海波花艺工作室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案例— 共创技术创新平台 校企融合联动育人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量:47 来源:北京市园林学校

      北京市园林学校紧密结合地域产业链,整合专业资源,将专业建设与北京生态产业高度匹配,开展“生态景观营造专业群”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园林生产研发创新中心”,打造集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产教共同体”,使其成为校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助力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构筑专业群“产学研”一体化环境

      园林生产研发创新中心以服务“生态景观营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技术升级为目标,按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功能定位,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完成对原有温室和生物技术实训室的升级改造,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在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形成特色鲜明,满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生产环境。建立“学习课堂+生产实训场+技术实验室”学产研一体化学习空间,以产促学、以研带学,突出平台“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应用即服务”的校企协同育人功能。

二、建立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健全制度保障

      围绕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制定研发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基于“共建、共管、共育、共研、共享、共融,协同育人”的理念,制定各类资源共享制度,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实施“产、教、研、创”一体化管理;配备专任教师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鼓励教师聚焦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科学研究,推动学校创新内容面向企业需求、创新成果面向企业应用转化,使应用技术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共建研发团队 创新融合发展

      专业群依托园林生产研发创新中心,向内挖掘潜力、向外发掘资源,坚持“大师引领、引聘名师、培养骨干、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师队伍,打造由行业大师—特聘专家--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能上课堂,能进工地”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创新团队。面向企业: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和研发平台;面向教师: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和实践平台;面向学生:搭建技术技能学习和创新平台。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牵引、人才联动”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驱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

      建设期间,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生产研发团队。校企联合开展三项课题研究,其中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课题两项——“园林地被植物耐荫性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腐熟咖啡渣作为新型基质及有机肥在园林植物育苗与栽培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普能力提升专项任务——北京市园林学校科普基地科普牌示制作项目,以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同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案例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目前,生产研发团队正在承担‘法兰西’玉簪的组培扩繁生产任务,为企业苗木生产和培养人才提供支撑。研发团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研发7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无缝对接”,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开展“菜单式”技术技能服务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结合专业优势,开展“菜单式”技术技能服务。校企联合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普活动等项目,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及企业的社会价值属性。

      通过 “中小学课本中的植物”、“良乡三小进校园”等科普品牌建设,创意开展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种科普和文化体验活动;对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所属单位进行绿化工自主评价培训工作和考评工作。